陈鸿宇: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要实现产业挂“链”经济融“圈”
点击次数:56633    发布时间:    来源:南方+

在今年的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高频词,比如专项转移支付中加大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出、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将有力推动共同富裕进程向前迈出一大步。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在奋进新征程中,广东如何结合省情实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记者对话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受访者供图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广东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的进展?

陈鸿宇: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正在加快补齐,这也意味着“十四五”时期将是广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

精准打好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攻坚战”,建议增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内生动力,把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实现产业挂“链”、经济融“圈”。

产业挂“链”,是指推动实现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协同。这不仅包括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紧密协作,还要对产业关键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围绕处于发展上升期、市场潜力巨大的重要产品,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跨区域协同。

经济融“圈”,是指突破单个城市的范畴谋划经济发展。此前各地的产业布局和招商政策往往是按照行政区划分别推进。近年来,广东推动建设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构建“一群五圈”,就是要推动各地的产业链和要素资源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真正实现都市圈、城市群的融合发展。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受访者供图

南方日报:近年来,广东“量身定制”支持政策,推动珠海、汕头、湛江等地发展。这些城市应如何借助政策优势加快发展,实现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

陈鸿宇:区域发展具有显周期性,包括投资周期、技术周期、宏观经济周期、人口和就业周期等。比如从技术周期看,如果将珠三角的落后产能转移到粤东粤西粤北,由于相关产业技术已经进入发展后期,产品竞争力会不断降低,对转移目的地的经济拉动作用往往只能保持数年时间,难以保持长期稳健发展。

相反,逆周期操作就是将珠三角仍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产业链,尽快延伸到粤东粤西粤北,特别是率先延伸到汕头、湛江等城市,充分发挥这些城市在产业基础、硬件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也给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提供资源和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相关城市要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到双向助力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只有融入都市圈和城市群才能实现比较优势的最大化。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受访者供图

南方日报:去年,广东明确5年再新增安排210亿元,专门用于老区苏区人民群众“喝好水、走好路、读好书”等5项实事。广东应如何更好支持老区苏区发展?

陈鸿宇:广东的老区苏区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因地制宜确定各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尤为重要。从全省层面看,应加快推动老区苏区在三个层面的发展。

一是增进“民生福祉”,比如210亿元新增投入,要花在刀刃上,扎扎实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二是增强“造血能力”,在重点地区引入建设重点项目、搭建重点平台,挖掘和激活发展潜力。三是赋予“开放平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老区苏区必须加大开放力度。只有开放,才能融入更广大的区域发展空间,获得更多机遇。

本文转载自《南方日报》

文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3/09/c6287764.html?from=weChatMessage&date=NWU5YmJjZDAtMTY2Yy00N2IwLTlhY2QtYmI2OWExMzBkZTg0&code=200&evidence=21a66865-882a-487f-85d6-9586f3b37625&laye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