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南方改革论坛在珠海举行
点击次数:26132    发布时间:    来源:广东改革网


图为2020年1月11日在珠海横琴举行的第十八届南方改革论坛开幕式主席台

 

      【广东改革网讯】2020年1月11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担任指导单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丝路产业与金融国际联盟、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南方国际产能和技术合作中心、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广西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爱国教育总会等来自北京、广东、福建、广西、广州、深圳、厦门、澳门等省区市、特别行政区的改革智库、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公益机构,在珠海横琴自贸区举行了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与珠澳创新发展”的第十八届南方改革论坛暨大湾区新兴产业战略联盟启动仪式、澳门与内地共建合作示范项目签约仪式。


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办副主任黄锻炼代表论坛指导单位致辞


论坛主席、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作“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改革任务”的主题报告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坚在论坛开幕式致辞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丝路产业与金融国际联盟理事长曹文炼在论坛开幕式致辞


      论坛得到北京和省内外领导和专家的鼎力支持,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办副主任黄锻炼代表论坛指导单位致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作“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改革任务”的主题报告。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政府原秘书长陈坚,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丝路产业与金融国际联盟理事长曹文炼分别代表论坛主办单位、协办单位致辞。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体改研究会会长周林生主持了论坛开幕式。珠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文华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原司长、中国改革基金会理事长孔泾源,国家开发银行原行务委员、丝路产业与金融国际联盟执行理事长郭濂,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中国人民银行采购中心首席法律顾问谷辽海作论坛主旨报告。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学术顾问陈鸿宇教授,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改革顾问陈池,深圳市委原副秘书长、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创会理事长李罗力,深圳市委市政府原副秘书长、深圳市体改研究会会长南岭,国家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杨东日研究员,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体改研究会首席社会学家岳经纶,中山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李胜兰教授,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陈刚教授,省人大常委会原委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杨英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广志教授,澳门爱国教育总会主席李菲等知名专家、社会组织负责人莅临论坛致辞、演讲,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珠澳创新发展建言献策。北京文投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董事长刘武,阿里巴巴集团代表、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文伟,君创资本合伙人程浩然,国金公链副总裁袁畅,新希望华南总部副总裁余扬寰,中青旅(浙江)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珩,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李汉金、深圳泊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义平,国航远洋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辜伟峰等数十位企业代表出席了论坛活动。

      本届论坛内容聚焦三大主题:一是从坚持市场化方向改革、推动制度性开放、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社会政策协同、法律制度对接、科技创新、软件开发、智能制造、资金融通、产业互动等10大领域深入研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的方向与路径;二是从增强珠海创新能力、研判珠海创新发展路径、创建珠澳互动产业、打造文化产业资本交易平台、共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等领域阐述推进新时代珠海-澳门创新发展;三是举行大湾区新兴产业战略联盟启动仪式,为珠海汇聚市场资源和项目、促进珠澳创新发展赋能。论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专家观点睿智。

      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改革任务,彭森同志认为,当今的世界和中国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变局有几个突出特征:一是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的大变化、大调整。二是我国经济经历40年的高速发展,已进入新旧发展模式转换时期。三是近年来科技革命、数字革命飞速发展,既是百年变局的基本推动力量,也给现行体制、机制,甚至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仍旧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过新时代的发展是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改革仍旧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源泉,在传统动能不断减弱的过程中,要想尽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市场化改革,以更高效率地配置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要加快推动各领域的改革,按照目标导向的要求,敢于啃硬骨头,敢于闯激流险关,尽快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各项改革向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拢。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原司长、中国改革基金会理事长孔泾源作论坛主旨报告《以制度性开放助推大湾区发展》


      关于如何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全面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活力?孔泾源建议制度性开放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一是发挥“一国两制”制度性开放优势。试验区域性深度融合共同体模式,如珠海、澳门一体化规划建设。二是发挥广东先行先试制度性开放优势。以深港通为基础,推动内地与港澳统一、与国际对接的资本市场建设;在大湾区率先试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离岸账户(OSA)功能、自贸账户(FTA)体系创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发挥港澳独特性制度开放优势。香港发挥金融、商贸、物流、港运、法律、信息、中介等高端高增值服务优势,澳门发挥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优势,以及相应的规则、标准、规制等体制性示范。四是以制度性开放推动大湾区深度融合。全面对接大湾区交通、能源、信息、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体制模式;创建大湾区要素优化配置、人口合理分布、体制适宜安排的经济社会新生态和优质生活圈;布局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加强跨境公共服务、社会信用、保障救助制度的衔接,建立粤港澳司法协助和社会治安治理联动机制;推动大湾区从单一市场向单一货币、单一体制转变,从双方边境管辖到统一国境管理和国家战略疆界拓展。


国家开发银行原行务委员、丝路产业与金融国际联盟执行理事长郭濂作论坛主旨报告《关于“一带一路”融资问题暨发挥澳门资金重要作用》


      郭濂介绍了“一带一路”的投资情况一是 “一带一路”覆盖67个国家,项目资金需求缺口极大。截至2018年底,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年均增长5.2%。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据估计从2030年开始,仅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每年就高达1.7万亿美元。目前,走出去 9000 多家企业面对央企国企海外项目去杠杆、央企国企减少海外担保类贷款、内保外贷抵押资产紧张、中信保额度趋紧等困难。仅仅主要依靠中国的资金难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金需求,急需吸引国际私有资本的积极参与。但是由于缺乏财务上可行、风险可控、交易架构合理、可盈利的项目机会,导致国际私有资本不敢或者不愿意进入。为此他建议:第一,推动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型银行提供资金支持。侧重为发改委和商务部等部门重视的项目提供贷款;发挥上述银行所属基金的股权投资作用。例如中非发展基金和中拉产能基金等。第二,更多地发挥股权融资独特作用。扩大丝路基金等基金,以及国家外汇储备,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亟需的引导资金投入;要积极探索企业以境外股权、矿权抵质押融资。第三,推进金融业对外布局,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推动银行业补充在发展中国家布局,证券、保险、租赁业等在发达国家布局;着力降低企业借款成本。第四,推进人民币跨境应用和国内外银团贷款。支持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双边本币互换、发展离岸市场,为企业提供“境内+境外股权+债权贷款+担保存量+增量的综合性境外金融服务;发挥跨境融资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实施国内银行及与国外银行组建银团贷款第五,鼓励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参照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专门设一带一路工作组。渣打银行在2018年参与了近100个项目,50%以上涉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汇丰银行协助工行在卢森堡证券交易所发行了首个一带一路绿色气候债券,用于支持工行在全球范围内的绿色信贷项目二是要发挥澳门基金的重要作用,使澳门的民间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使保险和银行的资金通过投资基金的方式为企业注入资本,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营运资金缺乏的困难,加速企业资本化运作。一方面,要促进澳门投资基金参与投资全球长期基建基金。全球养老基金、寿险基金等长期稳健型基金总规模33万亿美元,联盟成员国际金融机构直接管理3.3万亿美元长期基金配置。在欧美发达国家,大规模偏好稳定收益的资金,很多是投向基础设施,如电力、水处理、煤气、公路、机场、港口、商业写字楼群、长租公寓等。在全球多国风险分散的投资方式,可有效降低风险,保障长期稳定收益另一方面,要促进澳门投资基金参与中国债券通。以前大规模海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受到外汇额度、项目审批等多种制约,流程不畅通。新的中国债券通可以简化流程,允许海外满足要求的金融机构大规模资金迅速便捷投资到多元化中国的债券市场,获得相对稳定、低风险的收益 3-8%)。资金进出境可通过即将建立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实现一站式快速通道。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作论坛主旨报告《全面拥抱数字化打造湾区升级版》


      黄剑辉提出:积极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湾区发展基于区块链等数字科技的新经济、知识经济,夯实自主创新根基,提升大湾区竞争力。积极拥抱全球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以“空中飞跃”、“云中漫步”的全新思维替代“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传统思维,研发基于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服务民企民众的新版信贷市场及股本交易平台,打造新银行、发展新金融、形成新业态等,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倡议联动发展黄剑辉提出:一是通过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珠三角和港澳共建特色合作平台等四大重点平台的建设为引擎引领粤港澳深度融合。深圳前海要侧重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金融开放创新是合作重点;广州南沙要侧重粤港澳全面合作,开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生态生活等全方位合作;珠海横琴要侧重推进粤港澳深度合作,推动人才、信息等跨区域流通,拓展旅游、物流、创业创新、民生等合作空间;特色合作平台方面要共建各类合作园区。二是以粤港澳深度合作引领开放新格局,助力“一带一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倡议联动发展,利用珠三角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外贸优势、香港的金融体系和融资系统、澳门的国际联系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空航运交通互联和物流通道建设,扩大贸易与投资合作,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


中国人民银行采购中心首席法律顾问谷辽海作论坛主旨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实现法律制度的对接》


      谷辽海律师建议推动粤港澳“三地”公共市场构建中的法律衔接粤港澳公共市场包含三种不同法律体系: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公共合同法典、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共市场法律体系、中国内地的公共市场法律体系。接下来:一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域的法律对接。从“三地”建筑工程来看,澳门的法律基础仍然比较扎实,司法制度也比较完善,能够充分保障公共采购法的有效修订,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借鉴意义非常大。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工程建设项目来看,所有属于联合国统计署和世界贸易组织GPA覆盖范围的工程,全部纳入国际规则的管辖。一方面,内地在公共工程建设领域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渐渐走近,另一方面,“三地”工程建设方面今后会有更多的合作和探讨的无限空间,尤其是香港在工程建设领域较少出现腐败和贿赂的报道,值得内地学习和借鉴。二是推动“三地”在可持续采购方面的合作。WTO政府采购委员会于2012年通过《可持续采购工作计划的决定》,随着新版GPA的颁布实施,欧洲也推出了系列公共采购指令,涵盖“可持续性采购原则”。在欧盟知名度非常高的一项政策是2010年3月3日推出的题为“欧洲2020年智能、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战略”,欧盟公共采购诸多指令的序言中均涵盖了此项目标。新版《政府采购协定》将可持续性列为今后关注的重点之一。有关可持续性采购的话题和内容,“三地”在未来的工作可以探讨和合作的空间都非常大。三是推动“三地”在绿色采购方面的合作。澳门去年修订公共采购法时已经提出绿色保护的问题,香港在绿色采购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最近几年,国家财政部虽然出台了一些“采绿”的行政规章,由于法律位阶较低,缺乏强制性的法律规范,难以在政府各部门得到普遍遵守,在实践部门的执行力度也是非常弱小。有关环境保护采购和节能减排方面的公共采购规则,“三地”在规则衔接上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深圳市委原副秘书长、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创会理事长李罗力作论坛专题演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李罗力倡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五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打破行政区划,创新大湾区合作发展体制机制。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推动大湾区“9+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区划,建立统一市场。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同时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规范市场执法;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政府。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要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四是建设法治政府,接受人民监督。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及时发布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五是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特色城镇。加快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降低行政成本和提升行政效率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特大镇功能,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形成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建设智慧小镇,开展智能技术应用试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


深圳市委市政府原副秘书长、深圳市体改研究会会长南岭作论坛专题演讲《深圳先行示范与深化改革》


      南岭会长介绍了深圳先行示范与深化改革的主要路径与认识一是支持深圳先行示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在不断完善的进程中,还需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还需要发挥“排头兵、试验场”的作用。二是制度创新是深圳最有价值的先行示范。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有超过1000项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制度创新仍然是深圳最有价值的先行示范。三是先行示范重要任务是要求深圳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上全面深化改革。《先行示范意见》全文4000多字,直接与改革任务、要求相关内容约占一半的篇幅,其中每一项改革的内涵又十分丰富,每一项改革都意义重大。四是要以综合授权试点改革和制度创新保障先行示范。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国家给予深圳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不仅是税收优惠和开放便利,更有意义的是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创新权。用好、用足中央授权,是深圳先行示范的重要保障。五是要将“放管服”改革作为先行示范突破口。从已有战略部署、深化改革需要、全局引领作用、先行示范意义和可操作性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放管服”改革适合作为先行示范制度创新的主要突破口。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广东省体改研究会高级学术顾问陈鸿宇教授作论坛专题演讲《长三角一体化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陈鸿宇教授建议借鉴长三角一体化经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是城市群战略(集聚与扩散并重)是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同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二是在规划范围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至今已经走过近37个年头。这段期间里,“长三角一体化”概念上一变再变,空间上一扩再扩。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范围该不该扩展?至少扩展到广东整个沿海经济带。三是《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第二,明确“分区域”和“分领域”两条推进路径。从分区域看,《规划纲要》提出要按照以点带面、依次推进的原则和由小到大的范围,以新片区拓展功能、示范区先行探索、中心区率先复制、全域集成推进作为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布局,更加有效地推进一体化发展。从分领域看,《规划纲要》提出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1)对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区域协同创新等已经具备条件的领域,明确提出加快一体化发展的要求;(2)对营商环境创建、市场联动监管、公共服务等一定程度上具备条件的领域,重点是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逐步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3)对尚不具备条件的领域,强调融合、联动、协调,提出了一体化发展方向。第三,突出“示范区”和“新片区”两个重点区域引领带动作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的总体方案已经公布实施。示范区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示范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引领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对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要学站位、学方法、学路径。 


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体改研究会首席社会学家岳经纶教授作论坛专题演讲《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政策的协同:背景、原则与内容》


      岳经纶教授倡言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政策的协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政策的协同还是势在必行,主要抓手包括:一是建立三地社会政策协商机制,平等开展合作协商。由三地政府社会政策职能部门与社会福利服务联合会(协会)共同成立政策协商机构,如联席会议,并设立常设办公室,就跨境社会政策、社会组织管理,以及大湾区社会服务合作等议题进行定期沟通协商,达成跨境政策创新共识。二是推进大湾区社会政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大湾区跨境社会政策与公共服务数据库,发展智能化福利服务递送体系,提升跨境家庭和个人获取社会福利服务的便利性。三是成立大湾区社会政策研究联盟,联合三地社会政策专家就重要的社会政策议题开展合作研究,发现政策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进行政策倡导。四是成立大湾区社会服务工作人员专业联盟,定期开展社会政策、社会服务方法及技术、社会服务评估的交流和培训,加强社会服务工作人员与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工作专业资格互认。五是以跨境家庭聚居区为对象,开展先导性和示范性社区服务试验,提供青少年、家庭婚姻、心理辅导、养老等各项服务,积累社区服务经验,创新服务模式。六是建立大湾区社会服务交易中心和平台,由线下实体交易空间和线上社会服务网共同构成,为社会组织、资源方、市民提供资源对接和专业支持服务,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空间、能力建设、项目跟进等支持性服务。七是成立大湾区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基金,支持大湾区内社会政策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国家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所长杨东日研究员作论坛专题演讲《加快推动珠港澳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杨东日研究员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全国领先,大湾区数字经济增速为18.6%,规模占全国、占当地的比重分别为15.4%、45.3%,大数据产业应用全国第一,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全国第一、占比超过1/3,大湾区数字企业竞争力强劲,在消费制造、信息技术、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等细分领域百花齐放。他建议:AI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首先需落在工业智能产品或具体工业痛点的解决方案上,相比较“锦上添花”的工业智能产品,“雪中送炭”的技术更容易被制造业企业接受;智能制造设备依然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中坚力量,柔性装备系统是大中型企业进行局部改造的首选;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陈刚教授作论坛专题演讲《以国产软件为契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刚教授提议以国产软件为契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由技术主导的底层变革将深刻地影响行业,为已经具有基础的优势产业提供新的发展,具体来看,将以智慧城市、金融科技、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为代表。这4个领域的突破与发展,又必须依赖于具体的技术创新与进步,落脚点在如下前沿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生物识别、区块链等等。科技创新的成果如何沉淀、如何可持续发展?它的有效载体是什么?国产软件将大有可为。软件定义着产品整个制造流程,使得整个制造的流程更加灵活与易拓展,从研发、管理、生产、产品等各个方面赋能,重新定义制造。国产基础软件为国产工业软件作支撑,而国产工业软件为企业创造效益。如果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国产软件的重点在于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制造业又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优势产业,所以建议将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结合起来,齐头并进。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在重点行业率先实现国产软件替代,瞄准政府、电力、交通、教育等行业领域,加大技术和市场投入,树立典型样板,从而推动国产软件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全面应用。

      多位专家、企业家就积极助推珠海在新起点上的“二次创业”,全面推进珠海与澳门的互动创新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体改研究会会长、南方国际合作中心共同理事长、主任周林生作论坛专题演讲《关于创建澳门与内地联动产业的若干建议》


      周林生建议:全方位推进珠澳融合发展加快创建澳门与内地联动产业。第一,积极推动澳门和内地集聚双方红色旅游优势资源,创建红色旅游联动产业。首先,澳门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实践和经验,两地创建红色旅游联动产业具备良好的现实条件。澳门爱国主义教育抓得好、有实招, 为香港、内地兄弟省份树立了标杆。其次,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和支持爱国主义教育,两地创建红色旅游联动产业具有十分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红色旅游联动产业符合“一岛两制”下的横琴产业发展规划,如布局得当可成为横琴休闲旅游业的一个新的、不容忽视的经济增长点。建议澳门-横琴和国内300多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在横琴岛携起手来、合力打造红色旅游联动产业,进一步促进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丰富横琴现代产业体系内涵,并把合作共建“琴澳与内地双向离岸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基地”作为红色旅游联动产业发展的一个杠杆支点——在内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澳门爱国主义教育展馆,推广“澳门爱国主义教育经验”、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教育,在横琴建设内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对外改革开放成就展览馆、教育馆。第二,积极推动澳门与内地合作发展金融服务业。首先,积极加快推出澳门证交所,促进内地企业直接融资。其次,基于前文提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红色旅游联动产业发展,推动创设“澳门爱国教育红色教育促进基金”,吸引澳门的资金、游资等投资内地的300多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等,通过“红色金融”,使特色金融服务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最后,着力促进珠澳合作发展航空金融。争取中央政府的关税和外汇支持政策,促进澳门与珠海这座“通用航空制造之都”在通用航空产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将澳门打造成国际化的航空金融中心及内地通用飞机产品市场的离岸展示交易中心。第三,积极推动澳门与横琴合作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AI、区块链)、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进一步优化科技政策和人才服务,强化“澳门资本+全球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横琴载体”的产业合作模式,加大对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产业载体的支持力度等举措,大力促进横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澳门爱国教育总会主席、澳门和飞国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菲介绍澳爱总会积极开展与内地国家级红色景区、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基地进行对接与合作情况


      李菲透露,澳门爱国教育总会已积极开展与内地国家级红色景区、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基地进行对接与合作,计划与筹建中的澳门爱国教育基地进行资源整合互补。同时,澳门爱国教育总会还牵头与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合作,探索发展澳门与内地离岸合作艺术品金融业务,并筹办丝路杰出女性全球大会。论坛签约仪式上,李菲代表澳门爱国教育总会分别于北京圈内圈外文化发展公司、钟玲艺术体操国际俱乐部及南方国际合作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使之成为澳门爱国教育基地的第三批项目进驻基地参与建设与运营,并协助为基地引进中国体育与国奥运动优秀专项、中国艺术体操全球青少年大赛邓项目,共同助推澳门爱国教育基地建设。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广州市社科院彭澎研究员彭澎作论坛专题演讲《珠海特区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彭澎研究员珠海特区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作了探讨。他认为珠海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影响较大,中美贸易摩擦对外贸进出口的影响初步显现,民营经济发展相对偏慢、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困难。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004.14亿元,增长6.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4.5%。二是全市土地面积为1736.46平方公里。全市土地面积与深圳差不多,但建成区仅123.64平方公里,比深圳建成区面积小很多。三是珠海是在2018年才有突出的人口增长,此前珠海每年的人口增量不足10万人,一些年份甚至才只有一两万的人口增长。而按照规划,珠海与中山、江门等被规划为大城市,人口规模可达500万人。按照最近10万人/年的增速,还要30多年才能实现500万人的目标。因此他建议:一是珠海的战略目标之一为吸引人才、人口,战略目标之二为吸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珠海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第一,凝聚共识,坚持以高科技立市。第二,做好全市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展粤澳合作空间,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第三,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更多借力澳门。第四,在海洋产业上加快步伐。第四,同时借助港澳,提升在珠中江、珠江西岸地区的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地位。第五,打造特色旅游城市品牌。第六,完善社会治理,增强宜居性。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体改研究会高级改革顾问陈池作论坛专题演讲《增把珠海培育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陈池参事建议把珠海培育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他指出珠海金融资源不少,2019年存款己超8千亿,全省增速第一,总量排第五。近年出台跨境科技合作政策,科研资金可跨境流动,港澳可到珠海申报课题等。科技金融人才享个人所得税优惠。金融如何与科技结合,珠海也不断探索,如科技融资、风投机构发展,设立天使投资基金,重视与大学的合作。但珠海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尤其原创能力不够。今后要改革创新,在科研体制、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科技产业、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创新突破。他建议:一是着力培育大学创新能力着力实用研发、着力平台构建、着力创新创业、着力校企联动。二是着力培育企业家和创客传播塑造企业家精神,倡导自由自主、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完善创新人才的发现、引进、激励、评价和成长机制,推动创新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重,大力培育创客,使创客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完善孵化创新创业体系,扩大众创空间的覆盖面。三是着力培育创新环境和平台。重视组建民办大学。条条框框少,有利于创新。重视建立大学创新创业园。如在大学城或横琴自贸区建立这种创新创业园,让师生办公司,把创新成果转化,成为创新动力源。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委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杨英教授作论坛专题演讲《关于澳门与珠海共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问题的思考》


      杨英教授建议:推动澳门与珠海共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助推澳门与整个大湾区共建“基层旅游圈”、“专题旅游圈”和“超地域旅游圈”的“圈套圈”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基层旅游圈以博彩娱乐及中葡文化交融为核心,通过与珠海市联手发展旅游业以构造休闲功能。推动澳门与珠海及港穗深等核心城市共建世界旅游休闲游客及要素流集散体系,强化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业的辐射功能。


中山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李胜兰主持了论坛专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