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周林生:广深科创走廊可延伸至香港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点击次数:25575    发布时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日前,《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提出在广深莞三地构建“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到2050年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打造中国版“硅谷”。

    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对于今年以来热议的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广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何意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下简称《21世纪》)独家专访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周林生。

    周林生认为,广深科创走廊的打造是紧紧围绕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从供给着力,串起区域内的“超级产业链”和激发企业家创造才能,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战略支撑意义。同时,借力香港链接全球高端资源的优势,广深科创走廊或可进一步延伸,形成更开放的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


    推动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21世纪》:广深科创走廊是以公路、城际轨道交通、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为骨架搭建的城市间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如何看待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提出的意义?

    周林生:在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并未像以往一样特别提及未来GDP增长目标。而是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加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未来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再是实用型的粗放式、低层次的发展,而是提高经济质量。而经济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创新。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各类需要。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

    广东这次通过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有利于在该区域形成重要的创新资源集聚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开放型经济提升发展区。如果深入考察建设手段与建设目标的关系,不难发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打造是紧紧围绕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其注重经济质量与效益,从供给着力,串起区域内的“超级产业链”和激发企业家创造才能,其战略支撑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从现实意义看,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对经济增长具有成本效应、资本吸引效应等。一方面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可改善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工作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一个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到后续资本投入的多少。较大的基础设施投入能降低交易成本,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资本,加快当地的经济增长;反之,较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得交易成本增加,必然会减少私人资本的投入。

    科创走廊区域内是一个工业资源、创新要素集聚的区域,集中了产业及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和资源,因此是促进科技与产业要素紧密融合的“良好试验田”。交通基础设施的便捷化显然有利于推动区域内科技应用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同时以产业升级助力科技创新。

    《21世纪》:国际上有波士顿128公路、硅谷101公路等科创走廊先例。国际先例给广深科创走廊的启示是什么?

    周林生:“硅谷”的崛起一方面得益于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事业部创新及资本市场的活跃。企业高管对事业部员工的创新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甚至向自己的员工提供风投资金,来助力员工孵化新的企业,分享股权收益。另一方面得益于高校教授积极创办企业,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波士顿128公路起初为一条普通的靠近麻省理工学院的公路,由于麻省理工学院的产学研结合战略,128公路上出现了几家实验室分离后所形成的公司;而后经历二战时期、冷战时期,128公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20世纪80年代后,128公路逐渐衰落,在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园中位居第三。美国128公路成功因素一是美国政府充裕的资金流入,二是以大学作为基础。其衰退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政府采购渐减;从根本上看是园区创新文化的流失。

    这些国际先例给广深科创走廊的启示是多层次的:一是在全社会要鼓励创新,并且宽容创新;二是要注重产学研的深度结合;三是要注重协同创新;四是从政府对创新领域介入的手段来看,应多注重对良好营商环境、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培养,而非直接补贴。

    由于政府及其科技项目专家委员会评审创新项目时受“有限理性”的制约,对识别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政府要一再健全科学评审机制和创新财政扶持方式,使有限的科创资金落实到“尖刀”项目、公共性强的重大项目。国际先例揭示,企业创新惰性、依赖性的形成,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灾难。就广深科创走廊而言,其目前在高端产业的要素集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创新、创新节点布局等方面均存在一定挑战,这些方面也是广深科创走廊下一步全方位地寻求突破与提升的要点。


延伸成广深港科创走廊

《21世纪》: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广东省科技厅提供给媒体的材料也提出,深化走廊与港澳地区合作,积极推动广州、深圳、东莞三地科技计划项目向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放,共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在科技创新方面,与广州、深圳、东莞同处珠江口的香港,优势在哪里?

周林生:香港和广州、深圳、东莞同处在珠江东岸,理论上能够串成一条线。

香港是开放的国际大都会,港澳的教育体系、科技研究和语言文化是与世界无缝接轨的。这使得港澳的高校很了解全球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比如,香港有四所全球百强高校。这些高校的论文在国际上发表的层次、数量、引用各方面都比内地好;香港的高校密切参与全球科技研发,其本身就是全球科技研发的一部分;而内地的高校在参与全球科技研发方面还有差距。香港还具有多元文化优势、全球金融中心等的种种优势。

内地的企业包括一些很优秀的企业与科技前沿与未来科技的对接成本高。许多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非常大,但这些研发投入往往比较狭窄,而当今很多科技领域是需要跨界研究的。企业的一己之力有限,相对而言,可能高校和研究机构更能够告诉我们各个科技领域存在的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研究重点何在,研究方向是什么。比如,对华为的技术方向难题,香港高校的教授可能做不到,但他们应该比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在全球范围内华为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应该向哪个方向迈进。

香港在科学前沿中的这种能力,恰恰就是引领内地获得新的理念、进入新的领域非常需要的。港澳现代服务业发达,但缺少实体经济缺乏制造业,香港的科技创新于是缺少了产业应用的市场需求。而东莞等珠三角城市是有强烈市场需求的。

《21世纪》:如果要推动广深科创走廊与香港的优势对接,应该怎么做?

周林生:粤港澳需要建立产学研对接合作机制,让香港高校来与珠三角的企业“结对”,了解企业和行业的具体需求,从而推动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的结合。香港、澳门在科创、金融领域有独特优势,广深科创走廊不仅可以与香港、澳门加深制度、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而且可以通过港澳实现国际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创新资源的聚集,实现粤港澳三地之间创新资源的联动。比如,南沙粤港澳青年创业工场、前海青年梦工场等项目就是广深科创走廊与香港、澳门合作互动的典型项目,这样的项目越多,越有利于三地协同创新。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广深科创走廊不仅是广深科技创新的区域合作,也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国际科技创新的重要通道。

还有,加强广州、深圳高校与香港高校的联系很有必要。对于广州的高校来说,它们只是发挥了基础技术的优势。香港的高校在参加全球科学前沿研讨的同时,可以将这些信息与内地高校和研究机构分享,从而实现粤港澳三地高校、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带动广深高校的科技研发与世界同步。

我认为,广东作出这一重大科技创新资源规划,是不能够忽略香港的。通过港深口岸、广深港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广深与香港的对接非常便利。广深科创走廊完全应该延伸到香港,形成更为开放和高远的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


(本文转载自2017年12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戴春晨  梁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