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布局 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点击次数:34362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7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共提出了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发展个性化、特色化乡村旅游、挖掘旅游消费新热点、加大政府投入等四点要求。

  7月31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透露,7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到要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其中,提到落实带薪休假的一些具体信号,包括将鼓励“周五下午+周末”小短假。

  本期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到国际旅游投资协会副会长、著名旅游规划专家刘锋、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斌就7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带薪休假、旅游业当前的瓶颈、“互联网+”对旅游业带来哪些机遇等问题进行探讨。

  嘉宾

  刘 锋 国际旅游投资协会副会长、著名旅游规划专家

  刘思敏 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

  黄 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四点要求如落实,将极大地促进旅游业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应如何看待7月28日从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释放出来的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有关消息?对整个旅游行业将产生哪些影响?

  刘锋:当前,中国旅游已进入到大众化、经常性、高频次的新阶段,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旅游消费越来越成为经济新引擎,旅游消费已经成为缓解我国产能过剩、拉动内需消费、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也由此成为了新常态下的亮点。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旅游投资需求更加迫切的背景,凸显了旅游业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和对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贡献,明确指出了下一步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和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更为细化的工作要求。

  有以下四方面影响:

  第一,旅游消费环境将进一步完善。围绕旅游六要素在内的旅游消费服务环境依然存在不完善、不人性、不科学、不灵活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打造一个有保障、更完善的旅游消费环境。关键是要做到软硬兼施、智慧创新:硬环境上要完善升级旅游消费相关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落地设施环境建设;软环境上要树立人性化的服务品牌,从人员素质、形象品牌、服务品质、市场价格等方面提升。

  第二,乡村旅游空间将更加广阔。乡村旅游的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发展将成为旅游业需求和提升的方向。要重点关注乡村旅游发展的几个升级:促进乡村旅游度假升级,不仅要展示大美乡景,更要融汇多元体验的乡风、乡趣、乡野、乡居、乡会;促进乡村旅游示范升级,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载体;促进乡村增收升级,推进农业旅游化,旅游产业化,打造乡村礼物,培育农业人才,共享致富成果。

  第三,旅游产品开发将更加多元。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做好四件事:开辟更加多元的产品种类,扩展产品类型;建设更加完善的产品体系,做好产品配套;策划更加创意的产品业态,丰富旅游体验;关注以人为本的定制需求,满足分层化旅游需求。

  第四,旅游投资市场将更加关键。未来将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加大政策资金的倾斜力度;进一步拓展资金渠道,开辟如科学众筹、产业基金、互联网资金平台等多元渠道;进一步创新投资模式,PPP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受关注的模式,未来将在模式的科学化、落地化方面进行更进一步探讨。

  刘思敏:7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旅游业提出了四点要求,实事求是地说,这四点要求在以前的文件中都提到过,新东西不多,当然对宣示旅游的重要意义,给各级政府一个不断的鞭策还是具有作用,使各级政府更加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带动经济发展。

  黄斌:当前决策层和研究学者、旅游从业者并不是没有认识到现在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比如旅游产品太少、休闲度假产品结构性不足、旅游消费增长趋缓、居民休假不足等,而是一直没有拿出解决这些瓶颈的切实有效的措施。7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共提出了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发展个性化、特色化乡村旅游、挖掘旅游消费新热点、加大政府投入等四点要求,这四点要求如果都能够落实,就解决了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将极大地促进旅游业发展。

  民众缺乏长假来释放旅游需求

  中国经济时报:做好旅游业,除加大投资之外,还有哪些措施需要跟上?

  刘思敏:除投资外,我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民众缺乏长假来释放旅游需求。当前的现实是民众有钱、有冲动,但没有时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网络上走红就说明有钱,但没有时间的尴尬现实,这说明民众对于旅游的渴求十分强烈。民众不可能总是满足于周边游,但缺乏长假的现实使得民众光有旅游冲动而没有实现的机会。

  具体说来,长假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我们的社会现在处于急剧转型期,异地工作的人达到数亿,必然产生的探亲等需求需要长假来支撑。

  第二,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旅游越来越成为“刚需”,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征的旅游也是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发展趋势。

  第三,旅游是缩小中西部差距的一条捷径。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依赖旅游业来发展当地经济,没有长假就不能吸引东部地区的民众去西部旅游,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也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西部地区民众特别是少数民族脱贫致富不利。

  当前,我国民众的长假每年只有两个:“十一黄金周”和春节假期。春节假期主要是探亲,就剩一个“十一黄金周”,根本不能满足出行需求。我认为应该恢复“五一黄金周”,另外暑假是学生的放假时期,建议在8月上旬再增加一个“避暑黄金周”。这样一年四季各有一个七天长假,这将极大地缓解民众对长假的渴求,极大地释放旅游消费能力,从而突破旅游消费瓶颈,同时也能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公共服务最重要

  刘锋:除了加大投资外,最需要做的就是提升产品和做好旅游公共服务。目前真正高品质的旅游产品还是短缺,一到“黄金周”还是人满为患,所以要保证产品种类的多元化,文化类、科技类、度假类等产品要不断地创新突破;要保证产品的品质,做精、做细、做透,做好相关的产品延伸;要保证产品的效益,做好开源设计。

  同时要抓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提升服务品质,要围绕食、住、行、购等基本要素提升服务水平和品质,要做到人性化、品牌化、特色化、智能化,打造游客的游乐天堂,民众的幸福家园。

  放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和长假不可或缺

  黄斌:除加大投资之外,还应该有以下措施:

  第一,要放宽投资领域。从供给角度来看,当前旅游业的最大问题是大量的游客集中在4A、5A级景区,这就造成了4A、5A级景区供给严重不足。而这些景区往往是由政府或者国有企业直接控制的景区,民营资本很难进入。应该放宽包括大量优质景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市场准入,从而能够通过民营资本投资进一步增加旅游产品的供给。

  第二,改善投资环境。当前投资环境并不是特别完善。许多旅游产品前期投入需求很大,政府没有钱去做,只能给企业优惠,让企业去做。而一旦做好后,出现爆发式增长时,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往往会出现若干争执,导致景区主导权长期不明,不能真正投入市场有效运营,同时调研中也会发现比如政府换届会导致很多承诺难以兑现,这就会使投资方面临很大的损失。

  第三,要有长假作为支撑。民众没有长假去旅游,从消费的角度去考虑,光投资,而消费跟不上,投资的意愿也会下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靠带薪休假。

  带薪休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中国经济时报:在2014年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均明确提出要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在我国当前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带薪休假要想彻底实现,需要什么条件?

  黄斌:带薪休假当前的现状是企业落实得很差,一般企业根本就没有落实。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则要好一些,这其中中央政府落实得较好,而地方政府落实得较差。

  究其原因,我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是根本因素。切实有效的做法应该是让带薪休假条例等法律真正“硬”起来,并对中间的一些条款进行修改,比如要求强制休假而不是补足工资等。同时切实发挥政府、工会的监督作用,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

  短期来看,我们建议可以适当放权地方政府增加假期,比如结合当地民俗每个省自行增设一个小长假,从而强制推动休假,并实现在不同地区的错峰休假,也能一定程度上作为一个强制带薪休假的过渡。

  刘思敏:带薪休假是一个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和表征,我国目前还没有到这个阶段,虽然我国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当前,在随意克扣工资、很多人还是六天工作制、就业压力巨大的的情况下谈带薪休假有些不现实。

  带薪休假当前主要集中在一些机关单位,但一些公务员也做不到,“白加黑”、“五加二”比比皆是。

  带薪休假归根到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必须承认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超越、跨越“不得强制劳动”、“不得强制延长劳动时间”、“不得克扣工资”等基本权利,强制率先落实带薪休假,是天真而不合逻辑的。

  旅游新常态内涵丰富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旅游新常态,什么是旅游新常态?其内涵表现在哪些方面?

  刘锋:在当前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日益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繁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旅游业在新常态下的特征也越来越鲜明。

  一是旅游需求在变。大众化、经常性、高频次的出游使得我国旅游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海外旅游消费支出国;散客化、自助化、自驾游使得自助预订、自主行程、自驾出行也越来越明显,散客群体达到了70%;多样化、个性化、分层化使得围绕“旅游十二头”(有看头、有玩头、有住头、有买头、有吃头、有说头、有拜头、有疗头、有行头、有学头、有享头、有回头)的消费需求更加强烈,艺术、探险、研学、美食、心灵等小众市场也正在崛起;品质化、全程化、智能化使得人们对于产品、服务和环境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化的贴身服务更加关键。

  二是旅游供给在变。在旅游产品方面,供给的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个性、多元共存,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同在,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小众化趋势鲜明。过去的旅游六要素就是食、住、行、游、购、娱等主要是线下的需求,未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手机的快速发展,将越来越重视线上旅游的服务需求如怎样实现查询、预订、分享、咨询投诉等一系列的需求,过去的单向服务、单点服务,在一个短的时间一个具体的服务,现在已经完全拓开了时空,向全程(在家、在路上到在目的地)、全时(从行前、行中到行后)提供便捷服务。

  三是旅游渠道在变。2005年左右旅游信息主要靠亲朋好友推介,大约占比40%至50%,现在网络已成为获取信息的主流,围绕旅游六要素的线上线下旅游企业互动产品服务也更为重要。从旅游传播渠道看,网络营销、数字营销等多媒体营销也使旅游的传播变得更简单、更智慧。

  四是旅游投资在变。旅游投资现在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上升为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旅游总体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大项目层出不穷,2015年上半年的旅游投资也实现逆市上扬;横向纵向兼并收购,在线旅游受热捧,文化旅游和在线旅游成为各大企业争相进入的热点;内外市场双向发展,海外布局脚步加快,如酒店集团、主题公园、娱乐产品等都在实现国内外互动;旅游企业跨界联合,“旅游+”时代来临,全产业链、全消费链等平台型公司也越来越多,如万达、阿里巴巴等。

  五是旅游管理在变。包括简政放权、融合创新等,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变化,监管方式向智慧化转变。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行政审批下放、行业改革试点、行业融合突破、行业标准制定、游客行为治理、行业协会突破等政策的推行都将进一步强化旅游的管理服务功能。

  制约瓶颈显著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旅游业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制约瓶颈有哪些?

  刘锋:中国旅游业正处在大众旅游发展的升级阶段,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一是国内市场的不断壮大、国际市场的日益升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壮大;二是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旅游营销、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等都在不断地创新升级,向着多元化、特色化、智慧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三是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福利,人均出游率接近三次,2020年将达到5.5次,人均消费850元,属于大众消费。

  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制约瓶颈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供需层面。一方面旅行社、酒店这样传统要素出现局部性过剩,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大众化、个性化、体验化需求无法满足;服务结构矛盾突出,游客出行已经由线路为主导的团队旅游模式向目的地为主导的散客旅游模式转变,然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相关的配套体系不能适应迎面而来的散客时代;消费结构矛盾突出,真正的旅游娱乐消费、体验消费、文化消费支出不高,但在交通、住宿、景区门票等刚性消费支出比重较高。

  二是增长方式层面。过去旅游发展过于注重经济导向和投资导向,在质量导向、民生导向和服务导向方面有所欠缺,迫切需要引导旅游运营管理模式从重建设转向重管理、重软件、重服务等方面;技术创新不足,旅游发展的市场化、现代化程度较高,但是科技应用比较薄弱,与科技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装备制造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文化创意创新等还颇显不足;盈利模式粗放,目前我国旅游盈利主要靠景区门票和土地收益,综合型盈利链条尚未形成,大地产小旅游甚为普遍,旅游盈利的科学性和持续性不足。

  三是产业效益方面。无论是经济效益、品牌效益还是生态效益,旅游的贡献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旅游就像是在搞开发、搞破坏,但实际上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是非常突出的,“十三五”时期在评估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上应该有更多的指标或贡献度的测量。

  黄斌:中国旅游业现在正处在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尤其是大城市居民来说,旅游市场已经非常成熟,旅游出行和消费的占比已经相对稳定,提升较为缓慢了,同时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将来要向细分领域去转变。另一方面,当前旅游业的最大亮点是农村居民的旅游需求大幅度上涨,消费需求逐年增加。

  制约瓶颈我认为根本上还是上述两点:一是许多投资领域不能放开,导致旅游产品供给相对不足;二是缺乏长假,居民需求释放不充分。

  刘思敏:我认为,我国的旅游业已经经过了初始阶段,当前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许多社会资本均看好旅游业,纷纷投入大量资本,旅游地产、在线旅游的投资风起云涌就是鲜明的例证。

  制约瓶颈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缺乏长假,使得旅游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释放。除此之外,服务水平、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条件等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如旅游金融、旅游用地等政策实际是长期缺失的。

  “互联网+”将极大地促进旅游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应该如何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把旅游业与互联网进行联姻,获取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刘锋:“互联网+”时代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与时俱进、创新突破。

  第一,互联网思维。明确用户思维,以游客为本激发旅游业的发展价值;明确极致思维,要以产业龙头、产品龙头、服务龙头示范引领;明确社会化思维,要让互联网的营销、服务、产品与游客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明确大数据思维,把握行业特征、把握社会需求,以数据驱动管理;明确平台思维,链动旅游产业上下游、链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上下游、链动营销推广的上下游,促进政府、企业等的平台化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第二,互联网营销。“互联网+”带来了旅游营销的变革,因此营销渠道、营销模式、营销产品、营销品牌要顺势而为,推进全民互动、线上线下互动、技术手法互动、创意想法互动,要做到更加整合、更加精准、更加效益,要链动传统营销的上下游企业和产品,让政府更有抓手、让企业更有机会、让民众更易接收。

  第三,互联网服务。“互联网+”时代最根本的是要满足民众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互联网+”与旅游业的联姻也要从游客的行前、行中、行后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消费需求,包括互联网搜索服务、查询服务、预定服务、租车服务、门票服务、停车服务、住宿服务、评价服务等,满足游客在新时期的服务需求,同时也为旅游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创业、创新的机遇,实现更有前景和潜力的市场价值。

  刘思敏:当前“互联网+旅游”发展非常快,正如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的那样:“要挖掘旅游消费新热点。放宽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租车等‘互联网+’新业态的准入和经营许可,发展旅游商品创意研发和旅游装备制造。”可谓击中要害。旅游业与互联网有天然的融合性,我们要抓住机遇,使旅游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以获得更大的发展。

  黄斌: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旅游业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互联网出现以后,租车、门票、住宿等通过互联网都可以解决,彻底改变了这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象,这就会倒逼供给方去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同时,互联网可以有效调节市场供需,一旦发现某景区订不上票就可以换一个地方去旅游,从而盘活了闲置资源。

  具体而言:

  第一,要大力发展智慧旅游系统。智慧旅游系统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使得现有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之间能够更好地统筹匹配,提高效率,也能够使得政府部门更快地对各类突发事件采取应急措施。

  第二,要加大互联网金融对旅游业的影响。未来的旅游市场应该是高度细分的市场,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大的资本往往是不愿意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做不了的,大资本的优势在于标准化、高质量的产品,如主题乐园、连锁酒店。个性化产品,如民宿、乡村旅游等,个人资本、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将大有可为。

  “互联网+金融+文化+旅游”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旅游业要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个机遇,来获取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