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董小麟: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点击次数:27610    发布时间:    来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突出重点,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对于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依据,科学统筹改革全局,引领改革深化,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改革全局的牵引作用

《决定》指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中发展演进的;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才能更好地拉动上层建筑和各个领域的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牵引作用。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通过不断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冲突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增强作为社会经济基础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制度的时代性、先进性。而在经济基础变革中优化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对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提供基础、动力和参照系,并增强各领域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匹配性。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越大,对其他领域的牵引作用也越大。例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不断成长的各类市场主体,必然要求简化和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断发展的市场体系,必然要求商品和要素更加自由流动、资源配置更多依据市场机制进行,这就推动和牵引着相应的政治行政体制的深化改革,把容易过多插手市场配置资源的权力也“关进笼子里”。再如,文化体制的改革,包括如何处理好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如何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等,也都需要从经济领域的改革中获取经验和教训,做到既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又做强做活文化市场,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如,在社会管理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必然在一方面促使市场主体增强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在另一方面牵引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服务主体的转移,形成更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好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社区管理的积极作用。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还在于它对于观念更新的意义。改革要有新观念、新思维;全面深化改革,尤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而观念更新的条件,本质上还需要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中产生。正如马克思说:“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种观念更新带来的冲击,无疑是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推动各方面改革能够在攻坚克难中取得预期的成果。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以利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中国经过了35年的改革开放,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力,人均GDP达到了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水平。但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我们需要进一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关键在于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但我们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习近平总书记2013107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指出:我们统筹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就是要“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总书记的阐述,指明了经济发展仍然是我们全部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经济体制改革也必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加快改革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目前的中国具有很强的紧迫性。一方面,在人均自然资源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在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要素还需要积极培育和大力激活的情况下,就必须解决好资源或要素的形成机制、投入与配置方式,使之发挥最佳效能;另一方面,就是要更好解决发展成果的分享,解决好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公平公正与增进效率的有机统一性问题。要达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改革成效,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当前我们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必定要把发展作为硬道理,坚持以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继续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良好的物质基础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其核心在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必须同时牢牢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才能真正使经济体制改革得以深化。习总书记在对《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因此,中央决定,“应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

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其核心的意义就如习总书记所说:“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这“四个‘有利于’”的阐述,深化了我们对《决定》为什么把“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的理解。

明确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澄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将促进企业等市场主体成长,清除传统体制遗留的过多倚赖政府直接安排资源的偏好、利益诉求与经营风险过多与政府行为捆绑等现象,从而大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明确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将通过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市场分割、要素流动受阻以致“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地区间盲目竞争而“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问题,加快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明确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促进政府端正角色定位,界定政府与市场的不同职能作用,着力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使政府主要从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明确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有利于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发挥作用,削弱介入经营性资源配置的行政权力,制约各种权力“寻租”行为,形成公开公正廉洁行政的良好政风。

 

 

(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